搜索
199-1151-0361
快捷导航
就上长沙网 门户 长沙旅游 长沙景点 浏阳市 查看内容

锦绶堂(国家3A级旅游景区)

2024-1-15 01:37| 发布者: 就上长沙网| 查看: 1164| 评论: 0
摘要: 锦绶堂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漾水湾组境内,既是一处庄园建筑的名称,也是大围山涂氏一支的堂号。

开放时间全年开放
地理位置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漾水湾组境内
景点照片http://www.93cs.com/changsha-557-1-1.html
门票费用免费
推荐指数★★★
游玩类型游玩 采风  打卡 亲子  
交通线路自驾直接导航目的地“锦绶堂”


      锦绶堂位于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漾水湾组境内,既是一处庄园建筑的名称,也是大围山涂氏一支的堂号。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建造,坐北朝南,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,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,上下两层,有大小房间108间,天井17个。主持修建这座庄园的涂刘氏早年丧夫,为纪念早逝的丈夫涂儒玟,她用毕生经营田地和造纸业的积蓄建造了这座深宅大院,并命名为“锦绶堂”。涂刘氏生下儿子涂焕彝后,次年,其丈夫涂儒玟(24岁)就过世,儿子焕彝也只活了虚龄35岁,而且三房妻妾没有生育,只得将堂兄之子涂寿朋承继过来为嗣。按理说人丁单薄,不必建造这么一座豪宅。究其原因:涂儒玟是个读书人,获例贡生,被朝廷追赠为“五品奉政大夫”。涂刘氏守寡33年时也得到朝廷旌表,准立贞淑牌坊,诰封宜人。夫荣妻贵,为不负殊荣,更为家族显赫,于是就建造了这座特色鲜明的湘东民居。


锦绶堂作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,1930、1931年曾两度入驻办公,时间为7个月,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,也见证了共产党执政尝试的初心岁月。2013年,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1年,被湖南省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锦绶堂除红色文化价值外,本身还兼具建筑美学、传统文化、地域文化等多重价值。2022年12月4日,浏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公布:大围山镇锦绶堂景区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。


一、锦绶堂建筑特点及建筑美学价值


1、锦绶堂的建筑结构和布局


锦绶堂涂氏一支原居住在大围山村永幸杨树湾,本拥有一幢带花楼的房屋,环境十分优雅。为何又相中锦绶堂这块宝地,将其地基买下来呢?一是谋求更大发展空间,这里区位优势明显。二是这里地势开阔,能满足建设大宅的场地条件。锦绶堂地处东门、白沙两市镇之间,距东门市仅2千米,距白沙市也不到6千米,水陆方便。距大溪河仅50米,在水运时代,有利于建筑材料运送到场。此屋选择坐北朝南方位,冬暖夏凉,避开冬季北风侵蚀,有益人体健康,符合建筑风水学上的养生之道。从宏观建筑分析,这里后倚九岭余脉,前眺围山群峰,视野开阔,景色宜人。大溪河像条腰缠的玉带缓缓流过,半月形的荷塘蕴含水聚财旺的美好寓意。


这里地下水位较高,有数个“湖洋”(沼泽),给施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,工匠们极具智慧,采用开沟、放枕、扑锅、升基等办法,排水工程做得十分到位,直至今天,从未有过堵塞,令人叹服。


锦绶堂设计精美,建筑复杂,离不开一套完整的纸,前期遍访了周边县市的大型建筑群,尔后平江县长寿街的一幢古民居勉强进入了涂刘氏的视线。以此为蓝本,依据地理条件,再综合客家因素,才请人绘制出较为理想的图纸。


建筑采用砖木结构,前门、主栋前墙及正负零以上一米墙体用青砖堆砌,意显豪华,又使墙体坚固。一米以上墙体以土砖为主,饰以石灰粉刷,为“银包金”。后来有人说是监工好赌,输了钱财,才将本是青砖到栋改用土砖代替,实则是谬传。可以想象,首先,工程动工之初,出资者谁会把所有工程款付给监工?其次,制作数十万的土砖非一日之功,需请多少匠人,其劳作场面何等壮观,建设方岂能蒙在鼓里一点不察觉吗?因此,锦绶堂是按图纸施工的,且图纸是得到涂刘氏一家认可的,主要大宗建筑材料更是经过他们预先选定的。至于只用少量青砖,而大量使用土砖,则认为“土乃生存之本”,符合五行“土生金”的相生学说。可以论断,使用土砖应是涂家节约造价所为,属于正常的预算范畴。


锦绶堂布局精巧,一条主中轴线,两条次中轴线,三进式,东西藻井,房间沿中轴线两边对称分布。槽门至正堂之间,有一个内院,内院又以围墙隔开分成三个小院。正堂里面分前厅、中厅、后厅,前厅功能一般为迎宾送客之所,中厅为待客议事之所,后厅为敬祖法宗之所。整体呈对称性结构,环抱17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天井,每个天井四周形成一个小四合院,每个房间用雕花屏风隔开,两边设置长廊过道,方便仆人通过,以免打扰主人会客和休息。天井四围用麻石铺设,底部用大小圴匀的鹅卵石拼成各种图案,天井之间下水道相通,亦养乌龟疏通管道。天井内有两根一米多高的石柱,是为烛台,因木质构件太多,为避免火灾,将蜡烛点燃放在天井之上。每个小单元又以廊舍相连,浑然一体且井然有序。东西各有一个高耸的凉亭,凉亭之上设置藻井,将精美图案绘制于上。二楼则分东西两边设置房间,房间相通,意为“跑马楼”。大小108个房间,暗合36位天罡、72位地煞,皆应上天星宿之数。虽宛若迷宫,但遵守轴对称的布局规则,院落相通,绵延相续。展开平面院落图,主次分明,正、厢、耳、门、厅、廊、偏各房各有等级,房间的功能关系是人际关系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,可谓等级分明。


2、锦绶堂的建筑美学价值


(1)建筑密码


古时建房对形制规模、大门朝向十分讲究,而门宽、进深、栋高的尺寸则更要符合鲁班尺上富贵、吉利之数。锦绶堂也不例外,隐藏了许多建筑密码。例如围墙:用三合土筑就,高3.8米,扁圆型,内院也用围墙隔开,形成3个面积不等的小院,院与院之间有八角门互通。从空中腑瞰,围墙与院落整体构成一个硕大的“心”形图案,外圆内方符合天圆地方之说。为何设计出这般模样?其实蕴含建筑学上的人生密码,其意告诉人们:创业要持恒心,做人要讲良心,为富要发善心。平常心、磊落之心正是锦绶堂留给后辈的建筑密码。高高的围墙有客家土楼的痕迹,虽无军事防卫的功能,却有守家护院的作用,令一般人难以逾越。再如:半月形池塘是制作土砖时形成的水氹,经过修饰整理,变成了集种荷、养鱼、洗衣服、洗农具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设施,还成为崇拜月亮的图腾,展示出客家人独特的建筑风格。整座建筑究竟还隐藏多少建筑密码?尚待人们进一步解开。


(2)形制合规


锦绶堂建筑恢宏大气,端庄平实,既有普通民居的实用功能,又有深宅大院的卓尔不群,还有文人世家的书卷气息,却无官府衙门的巍峨森严,也无祠堂庙宇的崇高神圣,但严守一般民居的形制底线。栋高、用材、装潢、颜色都见民居烙印,整座建筑除风火墙有仿徽派的痕迹、凉亭飞檐传承古建筑风格外,其余尽显当地民居特色。天井除采光、透风、集雨的作用外,还具有天人合一的美好祈愿,东厢后边天井将竹林影映其中,仿佛一幅山野图画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试想一个宁静的夜晚,繁星点点,月色洒进书房,读书人是何等的惬意。正门屋檐采用波纹式油漆倒顶,显得富丽堂皇,弯曲的倒顶更是防止燕雀之类在此筑巢,免得贵宾来时遭遇鸟儿的惊扰。形制合规是锦绶堂迥异宫廷和官府建筑的关键所在,也能在沧桑岁月中留下民居模板,为当今建筑界的业内人士所惊叹。


(3)色彩协调


锦绶堂的建筑色彩以青、白、黛、棕、黄等为基调,相互搭配,相得益彰。青色代表青砖(当地用柴火烧制且出窑前浇水的砖),是正门前墙和主要立面及正负零一米以上的墙体建筑材料,既坚固又耐看,彰显民居特色。白色代表墙立面,土砖墙用石灰纸浆粉刷,美观且保证了平整度,掩盖了土墙的粗糙。黛色代表黛青色小瓦,也在当地烧制,是民居的标配。琉璃瓦一般是宫廷和官府所用,红色屋顶民间更不能随意僭越。棕色代表棕红色油漆,主要用于栋梁、牌匾、倒顶、屏风、窗棂的颜色装饰。黄色代表黄色地面,因地下水位高,为防止地面潮湿,用河砂、石灰、黄泥三合土按比例拌匀夯实,呈现出来的是黄土本色,这种地面具有防潮、干燥、止滑的作用。墙体由青、白颜色搭配,另含“清白”谐音,寓意主人品行端正,没有污点。青、白、黛、棕、黄等5种颜色交相运用,使锦绶堂典雅大方,而不落俗套。


(4)材尽其用


锦绶堂所需建筑用材基本出自本地,因交通不便,运输困难,所以,采用就近取材的原则。以石材为例:前门、正门、台阶、天井、八角门、主要承重柱,均采用花岗岩石,这些石材都来自于本地下游6千米处金钟桥村山砂埚,制成后用木船运输到场。品质上乘,本身含有蓝色晶点,被誉为“蓝宝石”,极具观赏价值。又因石材吸水性能好,能适应气候变化,且质地坚硬,不会像木材那样年久开裂腐烂。所以,48根石柱撑起了这座庞然大物的关键部位,能起到永久使用的效果。院内地坪、天井底部用小石拼出来的各式图案,亦选择附近大溪河中的鹅卵石,大小均匀,且取之方便。再如:烧制的青砖黛瓦、制作的土砖均在屋基内或附近完成,节省了劳力搬运成本。建筑所用木材全部使用大围山密林深处的优质杉树,粗壮挺直,坚韧耐腐。栋梁用材则要求更高,须选一蔸连生长成的三棵杉树,寻找不易。可见,除石灰出自官渡云山外,其他大宗建筑材料均取自于当地,这是锦绶堂颇具地方特色的主要原因。


(5)独具匠心


锦绶堂集石作、砖刻、木雕、书法、彩绘、泥塑、镶嵌等工艺于一体,所需木工、泥工、瓦工、石工、画工、雕刻工、油漆工、泥塑工都是本地或附近乡镇的能工巧匠,他们分门别类又紧密合作,各自拿出看家本领,施展工匠才华。墙体堆砌坚固有序,木梁隼卯严丝合缝,石柱雕花棱角分明,壁画油漆色泽如新。就连土砖制作也讲究尺寸一致、光滑整洁,中规中矩。稍显粗糙,雇工打磨,常常一个工作日只打磨十几口砖,不怕“磨洋工”。所有建筑工艺如行云流水般,精益求精,很少出现瑕疵和败笔。可以说,锦绶堂是经过众多工匠通力合作打造的艺术精品,正是具有唯美至上的工匠精神,才会成为建筑上的艺术瑰宝。


二、锦绶堂是“善”视角下传统文化价值


1、锦绶堂与“涂氏家族”


据清宣统三年(1911)《涂氏四修宗谱》载:大围山涂氏尊广东镇平(今蕉岭县)涂仁宏为一世祖,至五世涂守中时,有八个儿子,分别为明、声、聪、俊、宽、厚、盛、谟,后称八大房。康熙年间,十四世涂永久从广东迁来浏阳达浒。故此,锦绶堂涂氏这支属三房聪公后裔。先后迁来的还有长房明公、五房宽公后裔,这三大房构成了大围山的涂氏家族,成为人口较多的名门大族。锦绶堂的先祖们几经迁移,最后定居大围山村永幸杨树湾。又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,勤劳创业,逐渐积蓄财富。到十九世涂儒玟这辈时,家大业大,特别是通过其遗孀涂刘氏的苦心经营,达到家业顶峰。拥有山林田地7000余亩、造纸作坊40余家、商铺10多家,成为大围山地方数一数二的山财主。


涂刘氏(1838-1912),白沙刘春先之女。17岁嫁给涂儒玟为妻,生下女、儿各一个。25岁时丈夫病故,开始守寡生活。57岁时获朝廷旌表,准立贞淑牌坊。亡夫在此前也获赠“五品奉政大夫”官衔。精神文化殊荣今已获得,物质条件早已具备,建造一栋体面大房子的计划自然而然付诸实施。


房屋落成,湖南巡抚陈宝箴有感于涂刘氏的事迹,派人送来一块“操并松筠”的匾额,赞扬涂刘氏的情节贞操像松竹一样坚贞。当时,涂刘氏之子涂焕彝已于两年前(1895)去世,其孙涂寿朋曾有意将高官题词“松筠”二字作为堂名。可祖母涂刘氏坚决不同意,她认为丈夫是皇封的“五品奉政大夫”,够得上穿锦袍、佩绶带的资格,且丈夫名儒玟、字文绶,名字中也有个绶字,所以就起名“锦绶堂”。这个影响后世的堂名,涂刘氏起得非常恰当,坚持33年守寡生活,个中艰辛与泪水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,她不愿把束缚妇女的封建枷锁印记留给世人,更不希望子孙后代中再出现守寡悲剧。根据大围山地方说法,称呼某个姓氏,习惯以居住地代替,涂家原住杨树湾,就叫“杨树湾”人。自从建了“锦绶堂”,涂家这支便成了“锦绶堂”人。


涂寿朋承继过来后,一扫人丁稀少的颓势,开枝散叶,接连生下4个儿子。且继承书香门第的家风,利用较好的物质基础,大力投资子女教育,使其个个成才,纷纷走出闭塞的山村,闯荡世界。


大儿子涂传籍学成后,遵守长子守家的古训,没有外出,协助父亲掌管家业。二子涂传节是名军医,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,救死扶伤,凯旋归国后定居南京。三子涂传籥成就最大,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毕业。作为运动健将,曾三次打破全国撑杆跳高纪录。作为体育系教授,解放前先后在马尾海军学校、天津南开大学、夏门集美学校、河南大学等处任教。解放后,又在湖北省教育学院、华中师院、中南体育学院任教,直至1985年退休,定居武汉。1997年7月1日,92岁高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是首批国家级田径裁判员,曾多次担任省级以上田径运动会总裁判长。也多次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“新中国体育运动开拓者”、“体育先进工作者”、“体育荣誉工作者”称号。是湖北省第四届、五届政协委员。四子涂传笃通晓英语,从事翻译工作,有多部翻译著作问世,移居台湾。


长子涂传籍虽未走出家门,但他的两个儿子涂好成、涂克勤均在国营企业工作,直至退休。落户江西奉新的涂克勤之子涂长风,1975年出生,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,获博士学位。归国后,今在一家中德合资公司任职。


2、锦绶堂的传统文化价值


(1)积善人家


“锦绶堂,善心堂。涂刘氏,观音娘,救苦救难不能忘……”,这首民谣曾在东门附近一度传开。锦绶堂涂氏一家行善积德,远近闻名。其先祖在购买山林田地后,便将其道路“硬化”,则用麻石铺成约一米宽的石板路,供行人和独轮土车通过,下雨天可免受泥泞之苦。但凡“零场”(山林田地)买到那里,石板路就修到那里,至今在大围山村境内仍可见到石板路的断续踪迹。涂刘氏70岁时,其孙要为其庆寿,她认为做寿毫无意义,便成就一件善举,在松江口(今大围山双江口,双应是松的音误)建造了一座石拱桥,花钱1800缗(清末,一缗相当于一两银子),1800两银子对于当时来说可称巨款。这座石桥拱高约8米、长10米、宽5米,至今能承受现代载重车辆通过。涂寿朋时期,特别注重关爱民生。每逢灾荒年,乞丐成群结队,他命人熬粥,用水缸盛好抬到围墙外,让弱势群体解一时之饥。每遇佃户诉说收成不好,请求减租,他全都乐意答应。附近有一个残疾孤老,没有房子,长期在桥洞或人家屋檐下过夜,涂寿朋则动恻隐之心,出钱在锦绶堂附近建一栋小屋,让其安身立命,终了一生。


(2)书画殿堂


锦绶堂建筑特色侧重呈现中国传统文化,大量字画充斥其间,堪称书画殿堂。围墙内壁、中堂檐周、藻井四围均有名人字画,篆、草、楷、行、隶和甲骨文交替运用,花鸟虫草点缀其间,众多彩绘光彩夺目。中栋前檐透雕麒麟一对,曰“麒麟吐书”。2根石柱穿插坊雕刻蝙蝠、双夔龙图案,正面刻有“松鶴长春”、“竹梅双喜”图。另2根石柱穿插坊则雕刻龙九子之一螭吻的图案。中庭石柱穿插坊、东西厢房两扇窗户皆设计成一本打开的书卷,想象力之丰富,为世间罕见。书卷将《陋室铭》、《西都赋》、《爱莲说》、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等诸多名篇木刻于上。东边藻井彩绘“八仙醉酒”、“腊梅冬菊”图。西边藻井彩绘“三羊开泰”、“琴棋书画”图。后堂彩绘“封侯报喜”、“太白醉酒”图。内院围墙檐周则设计出小型的多格橱窗,泥塑梅枝飞鸟,间书田园诗赋。楼上顶棚还有瑞兽龙、凤、狮、虎图案出现,栩栩如生,精美绝伦。这些木刻、泥塑、书法、彩绘向世人传递一种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信号。耗费大量经费进行字画装饰,正是锦绶堂与其他普通民居的最大区别,更是向外宣示此处为书香门第、书画殿堂。


(3)耕读世家


锦绶堂涂氏一家自逐渐致富起,就重视文化教育,代代以读书为荣。他们生活在农耕文化时代,购置的7000余亩山林田地,其出租收入是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。即使40多家造纸作坊,以山林嫩竹为原料,生产贡纸,加工升值,仍属手工业的范畴。10多家店铺销售当地的土产山货,获取利润,也还是农耕文化的商业运用。耕读时代,农忙耕作,闲时读书,不像现在的全日制。涂家本身就是迁徙来的农民,发迹后才有承担读书费用的能力,所以保持耕者本色是其一贯传承的家风。他们把田地大部分租赁给别人,也会留下三几亩自己耕种,亲自耕作,才能理解一饭一粥来之不易,重要的是使耕作技术代代相传。其后裔涂传籥教授在任围山学校校长期间,农忙假夫妻双双回家扮禾的事迹,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。涂寿朋虽说是读书人,在管理造纸作坊业务上,通晓各个生产工艺和流程,每逢视察作坊,偶尔会露一下手艺,令专业师傅啧啧称奇。这种耕读传家的方式,是锦绶堂弘扬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表达。


三、锦绶堂的浏阳湘东地域文化价值


1、锦绶堂的浏阳湘东地域文化


锦绶堂所在的大围山镇位于浏阳市东北部、湖南省东部,东与江西省铜鼓县接壤,北与本省平江县为邻,属两省三县交界的湘东地带。因为客家移民较为集中,长此以往,形成了相对完整和独特的湘东地域文化。


(1)客家建筑文化


客家建筑的主题是客家民居,它以客家排屋、围屋、土楼为表现形式。这些建筑讲究端庄大气、经济实用,其屋栋简洁流畅,平淡无华。不像徽派那样的飞檐斗角,高耸巍峨。因为客家迁徙频繁,必须适应各种地域环境,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,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就算不错。所以,不追求豪华,把实用作为建筑前提是其特色。锦绶堂涂氏虽不差钱,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客家籍,传承的是客家基因,房屋造型上也就沿袭了客家务实的风格。在结构布局上有客家排屋的影子,对称的小四合院一个接着一个,既能满足一户小家单独居住,又可容纳大众聚族群居。扁圆形的围墙则复制客家围屋模样,在兵荒马乱的时代,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。采用土砖堆砌,更是含有客家土楼的成分,就地取材,经济实惠,减少建筑成本,还包含怀念故土之意。前门设置半高的“腰门”,阻止鸡鸭进屋污染,是客家人讲究卫生、爱护环境的最好体现,更是浏阳上东乡的特色。由此可见,锦绶堂是集客家排屋、围屋、土楼之特点,进行综合设计,彰显浏阳湘东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件建筑艺术精品。


(2)传统村落文化


中国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,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,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特性,两类遗产互相融合,互相依存,共一个文化与审美基因,是一个独特的整体。不管时代变迁,村落建筑内必须有人居住,而且生产与生活。2013年8月,基于上述条件,锦绶堂所在的楚东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文化部、国家文物局、财政部等部门联合授予第二批“中国传统村落”。作为集中连片的村落,是以锦绶堂为代表,包含附近的楚东山大屋、明代跳石桥、长鳌江石拱桥、明清浆兴街、鲁家老屋、钟氏支祠等古建筑。村落内文物景观比比皆是,其中国家级、湖南省级、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一处,不可移动文物多处。锦绶堂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无疑是该村评上中国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因素。


(3)乡土士绅文化


锦绶堂涂氏一家利用雄厚的经济基础,致力于子女教育,从十九世涂儒玟这一辈起,教育成果涌现,出现多名禀膳生、例贡生、例监生。别看这些功名有纳献(捐款)的成分,但也要有一定的真才实学,如禀膳生必须是参加县试获得一等的生员,名额一般不超过20名,才能获得朝廷伙食补助。清朝的科举制度,三年举办一届,录取名额极少,挤独木桥堪比登天般难,能考上者凤毛麟角。朝廷为满足一部分落第读书人的需要,也为弥补国库空虚,便将功名标价,供人选择捐纳。有了功名这个文凭之后,才有资格通过纳赀(捐款120-300两银子),得到一个“从九衔、加同知衔、加州同衔、奉政大夫”等不同的官阶。这个专为读书人设置的文散官,不是实职,也没有薪俸,享受一定的待遇。锦绶堂涂氏一家曾接连五代获得过“奉政大夫”称谓,不过大多是子孙为其长辈申请貤封或诰赠的。在皇权不下县的朝代,乡村事务皆由士绅操办,取得了官阶的文人,就进入了乡土士绅阶层。他们还享有减免一定田赋或罪责的特权,成为地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。像晚清在大围山一度存在的育婴局、义谷仓、体元局、佽流会、乐施费等民间机构,以及祠堂、庙宇、石桥、水坝等建设,皆由地方士绅主持修建和管理。这种奇特的乡土士绅文化现象,一直存在很久,在大围山的其他姓氏族谱中也频频出现,是湘东一带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,更是部分落第读书人曲线获取权利的无奈选择。


2、锦绶堂与楚东山大屋、围山书院的关系


锦绶堂距楚东山大屋0.5千米,距围山书院2千米,三点成线分属大溪河两岸。三处建筑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,依然巍峨耸立,像镶嵌在大围山镇土地上的三颗明珠,熠熘生辉,散发出古色古香的魅力。那么,这些建筑遗产为何还被今人所乐道,它们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联?


(1)与涂氏结缘


锦绶堂是涂氏三房聪公后裔十九世涂刘氏所建,属涂家私产。1950年土改时,分给16户(一个生产队)无房农民居住。2008年,政府出资征收,农户搬出,产权今为国有。楚东山大屋系涂氏五房宽公后裔十八世涂先制所建,亦属涂家私产。1950年土改时,将多余房屋分给10户无房农民居住,产权性质一直未变,仍属10户村民。围山书院则由涂氏长房明公后裔十八世涂启先献地捐资并主持修建,集合了大量民资,为教育专用,所以房屋产权一直属公有。由此可见,三处房屋都与大围山涂氏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,并非锦绶堂涂氏一支所为。涂氏一、三、五房后裔从广东镇平(蕉岭县)迁来浏阳大围山,巧合的是数百年后,他们各自留下了一幢颇具代表性的建筑遗产。


(2)同建筑年代


大围山镇的人口构成属移民后代,自明、清迁来,经过数代的艰苦创业,积攒了一定的财富。至晚清时,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族和人群,具备了改变居住环境的经济条件。同时,一批祠堂、庙宇、牌坊、拱桥、河坝、石路相继建设,大围山进入了建筑迸发的年代。锦绶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(1897)。楚东山大屋由东西两栋构成,俗称上新屋、下新屋,上新屋建于清光绪五年(1879),下新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,与锦绶堂相仿,房屋123间比锦绣绶堂还多15间。楚东山大屋在十八世涂先制时期是个大家族,四世同堂,60多人口,平常8桌人用餐,女眷则轮流做饭,直到1903年下新屋建成,才分成5家。围山书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,是由谭嗣同老师、维新派上东名儒涂启先主持修建,为清末浏阳8大书院至今保存较好的书院之一。三进五开间,建筑面积1635平方米、操场和花园面积1836平方米。办过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现为大围山镇完全小学。由此可见,三处建筑建设年份前后相差不远,有的相差仅为1年,同属晚清一个建筑年代。


(3)共红色基因


锦绶堂、楚东山大屋、围山书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圴属红色遗存。锦绶堂作为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,1930、1931年曾两度入驻办公,时间为7个月,领导了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,为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提供了办公场所。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21年6月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楚东山大屋作为中共湘鄂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,1931年7月5-15日,代表大会在此召开,到会代表200余名,中共中央派黄火青出席指导,会上成立了中共湘鄂赣省委,选举李宗白为省委书记。2011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围山书院作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三营的驻地旧址,1927年9月12日,毛泽东直接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攻下东门后,三营官兵连续两晚在此驻扎,成为秋收起义的实物见证。2019年10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三处建筑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,具有相同的红色基因。

上一篇:大光洞景区下一篇:浏阳白沙古镇
景点推荐更多
  • 谷山千年采石场遗址(梓木洞)
  • 墨庄博物馆
  • 周洛大峡谷(周洛瀑布)
  • 佳品轩博物馆
  • 湖南省博物院(原湖南省博物馆)
  • 神仙岭(黄毛大岭)
  • 古风洞
  • 桐溪寺
  • 靖港古镇
  • 中茂城南楚古都
旅游新闻更多

关注我们公众号:长沙游

官方微信

手机版

全国服务热线:

19911510361

公司地址:长沙市开福区万达广场C栋2306

运营中心:长沙市天心区新力铂园18栋618

邮编:423000 Email:admin@93cs.com

就上长沙网   ©2014-2024  就上长沙网  版权所有©